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畢業典禮

昨天是六年級的畢業典禮,他們即將成為國一了,當然我就要成為小六了,昨天的畢業典禮真的讓我學到很多。
一開始先金獅陣打鼓,後來是五年甲班來彈吉他,後來六甲就進來了,他們進來時我們先掌聲鼓勵,接下來就是畢業生自我介紹,有些人很緊張,而有些人是放輕鬆深呼吸慢慢地走上來自我介紹,接下來就是校長字詞,校長雖說很少話,但在大家的心裡卻代表著很多話,但大家的感覺就是一句祝福的話,接下來就是五年甲班的祝福,他們祝福的話很多,而且還一邊說中文說英文,讓大家幾乎聽不懂,字詞完後,就換畢業生字詞給在校生和老師,畢業生也是一樣一邊中文一邊英文,然後就是看他們以前時時刻刻得照片,後來大家都哭了,但有些人沒哭,有人哭倒像發瘋一樣。

2013年6月22日 星期六

屏東林邊鄉

  林邊鄉係屬一般農村鄉鎮,因此在土地使用方面,除做農、漁、牧使用之土地外,餘為居住及以日常消費為主的商業用地使用。最主要的聚集區,位於台鐵鐵路、沿海公路及縣189線交叉之地區,其行政範圍包括本鄉中林村及部份林邊村、仁和村、光林村、永樂村,本區為本鄉之文教、行政、商業、宗教及公共設施集中地,是為本鄉實施都市計劃之所在。

  林邊鄉位於屏東縣之南,東以大武山脈為分界,南臨台灣海峽,轄內地勢均屬平原,蓮霧、檳榔、椰子為主要農
產品,尤以蓮霧為大宗並以「黑珍珠」聞名全省;又因臨海,故養殖漁業亦相當發達,鄉內海鮮餐廳林立,更以價廉物美及新鮮而名聞遐邇。本鄉位處屏東平原,轄區為林邊溪及其支流沖積而成;全鄉地勢平坦,故水流較緩不利排水。

  可用來當庭院樹的水果樹蓮霧,是屏東縣所生產的重要水果,而在沿海地區所生產的「黑珍珠」,更是紅中帶黑而聞名全省。在台灣所栽培的蓮霧品種,一般都有甜味稍淡的缺點,但屏東縣的果農,利用先進的技術,生產出高甜度的高品質蓮霧,而且色澤呈暗紅色,被譽為「黑珍珠」。

  林邊鄉的仁和湖因為水質含鹽量過高,難以利用栽種植物,但因水域面積遼闊,且位處林邊溪口與大鵬海灣之間,每當候鳥過境的季節,總有成群結隊的候鳥過境,也成為賞鳥的好地方。鄭家古厝的厝身造型古樸,為林邊鄉少數保存建築格局完整之三合院建築,建築型式及雕刻、彩繪保存仍完整,代表鄭家在林邊地區開墾與生活的歷史記憶。阮朝日二二八紀念館完整記錄阮美姝女士對其父親阮朝日所保留的生平內容,阮朝日先生將其一生都貢獻給台灣,並熱心於公益活動,為台灣各種實業之設立而努力。

資料來源:屏東縣林邊鄉

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

成果發表會

昨天是學校成果發表會。
地點:崁頂廟
怎樣去:用走的

昨天我們晚餐在學校吃,吃完後,老師就說把東西整理好,說完後,大家趕緊整理書包和東西,整理完後,我們三到六年級就用走的到崁頂廟,一開始走是好好的,但走到學校後們時卻下起毛毛雨,那時我們沒有回去,因為走不到崁頂廟後就沒下雨了,路途中我的鞋帶一直掉,但又不敢跟歐老師講,而我就怕會跌倒,後來老師發現我鞋帶沒綁好,就教我跑掉前面去綁,才不會跟不上,可是跑一不時,李老師忽然停下來,因為有人太吵了所以停下來,所以我就趁這個機會綁鞋帶,綁完後,李老師剛好要繼續走,但走不到一兩步,有一個洞插著一隻竿子,結果莊明道沒發現差點絆倒,那時就有一些人在笑他,後來走到崁頂廟時,先到一個地方休息,後來就是表演了!!

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

端午節

(一)屈原投江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裡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並且競相划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屍體。
(二)曹娥尋父屍
東漢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豪哭,經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屍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後兩屍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蹟, 鄉人群而祭之。
(三)白蛇傳
傳說白蛇白素貞,為了報答許仙的恩惠,與許仙結為夫妻的淒美的愛情故事,傳說端午節當天白蛇喝了雄黃酒,差點現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節,都是膾炙人口的民間戲曲的曲目。
(四)伍子胥的忌日
傳說伍子胥助吳伐楚後,吳王闔閭逝世,皇子夫差繼位,伐越大勝,越王句踐請和,伍子胥主戰,夫差不聽,卻聽信奸臣言,賜伍子胥自殺,並於於五月五日將屍體投入江中,此後人們於端午節紀祀伍子胥。
二、相關習俗
端午節又稱天中節,因為農曆五月以後,天氣漸漸炎熱,因此蚊虫蒼蠅孳生,傳染病很容易發生,所以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節時陽光最為熾熱,百毒齊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種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來去除各種毒害,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衛生節。
民國成立以後訂為「夏節」,另外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又稱「詩人節」。  端午節,因家家戶戶懸掛菖蒲避邪,故稱「蒲節」。
端午節的相關習俗有下列幾:
(一)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裡餵魚、蝦。
(二)喝雄黃
因端午節後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三)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 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日雞未鳴 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于 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 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顛狂,榴花懸門 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係,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唯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四)懸鍾馗像
因為民間傳說為抓鬼大帝,所以鍾馗像有辟鬼的能力,據說唐明皇曾夢到一個大鬼和一個小鬼,小鬼在偷吃東西,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唐明皇問大鬼說:「你是什麼人?」大鬼說:「我叫鍾馗,是終南山的進士,因為面帽醜陋,應考時沒被錄取,我就自殺了。現在我誓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後,就叫畫家吳道子照他夢中所見,繪出鍾馗像來除邪。原來鍾馗像是在歲末時才掛的,明朝畫家文徵明還畫過「寒林鍾馗」,端午掛鍾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習俗,臺灣較少有此一習俗。
(五)划龍船競賽
古代因為屈原投江而民眾競相划船,為了救屈原。現代則為一種表現團隊精神的最佳活動,而且在全省各線市的主要河川,每年都舉辦划龍船比賽,國內的無線電視台都會轉播比賽盛況,近年來有逐漸發展成國際邀請賽的情形。龍船比賽會讓外國友人喜歡的原因:它是一種有別於國外盛行的獨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種需要更多默契的力與美的運動。各地的龍船賽大同小異,值得一提的是:宜蘭縣二龍村的龍舟比賽,不因為他們的龍舟比其它地方長或漂亮而聞名,而是因為一項相傳有兩百年歷史,而且只有兩隊--上二龍村的淇武蘭和下二龍村的洲仔尾,他們各自擁有一條都繪有太極圖案的龍舟,只是淇武蘭以綠色為底,洲仔尾卻以紅色為底。比賽規則是兩村的居民都是選手,反覆在二龍溪比賽達數十次(從午後到黃昏),選手累了馬上換同村的人上場,最後以勝的次數多的隊伍為贏。
資料來源 : 端午節

一年一次的端午節來臨啦!!!大家都忙著包粽子,端午節這天大家幾乎都放假,放假十大家都很高興,因為不用上課,但老師們卻會很煩惱,因為快要考試了,而且老師又怕沒複習考試範圍,好!!!那我們就回來主題吧!!!當然啦我家也有包,但是許芸暄和許鳳茵和我都覺得以前的比較好吃。

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最好的朋友

  我有一位要好的朋友,雖然常吵架但到最後還會和好啦!!!像昨天我們就吵了一架,但到最後還是和好啦!!!
  我們常常一起玩、一起寫功課、向學校要擦桌時他就會幫我我,我們兩個常常黏在一起,就像姊妹一樣,如果我真的有一位這麼好的姊姊我一定會過得很幸福,而且他也常常給我東西吃,我也常常東西吃,還會一起交換東西,這種由情我一定要好好珍惜。

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B17

菁寮教會
設立時間:1932-01-01
電話:06-662-1989

內容簡介:

在一九二七年,八掌溪南端之台南縣後壁鄉偏僻農村白沙屯,有村民 李萬府 先生和 呂子壁 先生等,因病至台南新樓醫院就醫痊癒而歸主,並將基督的信仰帶回鄉里,引領許多人信主。當時因村裏沒有教會,每逢主日都得長途跋涉到鹽水教會參加禮拜,若遇雨天八掌溪溪水暴漲,就不便出門涉水去參加禮拜。為解決上述問題,便向鹽水堂會磋商,在菁寮村分設佈道所,從事開拓佈道事宜。當時鹽水堂會認為人才不足未能允許,後來 李萬府 先生等諸信徒與在菁寮開設醫院的 阮受 先生商議,決定租用菁寮衙門旁之 黃國俐 先生的住宅為聚會所。一九三二年經嘉義中會同意為中會直轄支會,並派兵 明妥 先生為本支會之首任傳道師牧養羊群。一九三七年本會信徒 阮受 先生,奉獻菁寮村三九號之土地為建堂用地,聖殿於同年建設完成,並舉行聖殿獻堂禮拜。由於教勢日進,一九四五年從事第二次建堂工作,並於同年完成。一九五一年經中會接納烏,正式升格為堂會。一九六一年與白河教會共同開設後壁教會。一九六二年決議重建聖殿,但因土地分割的問題而耽擱,於一九七三年才重建完成,同年 八月廿二日 舉行獻堂及設教四一週年感恩禮拜。一九八二年設立菁寮幼稚園,一九九一年完成兩層之鋼鐵架構的教育館,作為幼稚園教室。

資料來源:菁寮基督長老教會
特色:
菁寮基督長老教會位在村南,與黃家古厝比而居,附設的菁寮幼稚園就環伺在聖殿的旁邊,在星期日以外的日子裡,教會內外仍生氣活潑,充滿孩童可愛的笑聲。一九二七年,初代信徒呂子子壁與李萬府兩位前輩,因病前往台南新樓醫院就醫時,領受耶穌的救恩,在其病恢復後,就帶著信仰回到村裡,將福音分享給家人及村名,引領許多人信主,這些人即為菁寮教會的基本會友,信徒在無教會的情況下,橫越八掌溪前往顏水教會禮拜,每逢天雨,信徒則苦於溪水曓漲,而無法前往神殿禮拜,因此,菁寮的信徒逐與鹽水堂人才不足而未得尋可。
鍥而不捨的信徒轉往在菁寮開業的阮受醫師家會商,以尋求幫忙,最後終於決定暫時租用菁寮衛門旁,黃國俐先生之住宅為聚所。
直到一九三二年,經嘉義中會同意,成會中會直轄的支會,並派出本會第一任傳道師兵明委先生到會領牧, 一九三七年阮受先生奉獻教會現址為建堂用地,並於同年完成第一次建堂,此後教市日進,信徒日增,時隔八年(一九四五),教會再進行第二次建堂,並於二年後 (一九四五),升格為堂會。
從艱辛的草創到深隔為堂會,再到一九六一與白河教會共同分設後壁教會,福音在此地大大發光,菁寮教會已從撒種步入收成的階段,一九七三年,禮拜堂第三次原地重建,即教會聖殿之今貌,然則傳統的農村在經濟形態的轉變之下,面臨就學就業人口外流的衝擊,對於教會的宣教事工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為了提供幼稚園地,並落實基督的教育理想,教會於一九八二年創設菁寮幼稚園,一方面開拓財源,另一方面無瑕疵照顧幼子的村名紓困解壓,對地方有貢獻,
[我會住在你所建的聖殿,在我的子民以色列中,永不拋棄他們。](舊約列王紀上六章十三節)聖殿不一定要華美,年代也必一定要久遠,若能在生活與行為上遵循神的教誨,活在心的生命,都將成為上帝所喜悅的教會。
位置: 台南市-後壁區菁寮里39號